客家人的擂茶   相傳是三國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之際,眾將士均得到瘟疫無力前進,當時有一位老草醫感於蜀軍紀律嚴明,便獻上祖傳除瘟秘方,以生茶、生薑、生米共同磨成糊狀,煮熟後食用,結果湯到病除,擂茶因而傳開。

 

 客家美食客家美食可說是臺灣客家文化的代表項目,客家文化重建運動的過程中,也把客家美食當成客家文化的中心價值之一,每一個客家運動的場合,都會有幾項特定的「客家美食」,早期有「粑」,近期則是擂茶,這兩個兼具美味與現場表演雙重效益的飲食文化,或多或少鼓舞了更多人參與了客家文化。

一般而言,客家飲食多以傳統的「鹹、香、肥」三個原則,描述客家人的飲食特色,然而,這樣的特色,或許是非客家人在客家庄作客時,體會到的慶典式飲食場面,至於傳統客家人的家常飲食,反而是非客家人較少碰觸的簡單與素樸風貌。

近年來,隨著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,客家飲食也與時俱變,客家傳統的家常風味重新受到肯定,約略可歸納出幾個特色:保持食物原料的原味、特別擅用香料與沾醬、具有獨特的醬漬食品,最重要的是,每個鄉鎮,都可以找到特屬地方與主廚風味的客家美食,追尋各地的客家美食。

除了從傳統出發的現代客家飲食之外,臺灣客家人在戰後還吸收了來自大江南北的飲食文化,發展出許多風靡飲食市場的城市美食,例如,從桃竹苗地區移居大臺北地區的客家人,改良了源自中國北方的麵食風味,創造美味可口的「永和豆漿」,近年來甚至成為風靡海內外的都市美食。

其實客家美食是由傳統客家人所傳授下來,某些菜餚廣受人歡迎,因而被稱作客家美食,像是客家小炒、薑絲炒大腸、梅干扣肉....等等,但是客家菜有一點比較為人詬病,就是有點油膩並且有點鹹,屬於重口味,而且客家菜中有許多醃製品,這也是因為以前客家人生活環境困苦以及氣候問題,常常會將食品醃製,以延長食用期限。另外,客家菜中肉類多過於菜類,很容易膩。另外從客家菜可以看出一種從前客家人的客家文化,就是客家人大多都是自己製作材料,而非去買現成的材料來做,例如板條是自己用碾米機一步一步製成米漿,再慢慢製成板條,又例如梅干扣肉的梅干菜是自己種的菜然後自己醃製。

 

  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齊粑

相傳江西長汀縣有一個客家人聚集的地區,在朝時曾發生連年旱災,以致當地居民就想到去寶珠峰山龍王廟,求海龍王賜點雨水,可是就在大家都有共識時才發現各戶人家能拿出來的供品(米)太少了,那怎麼辦呢?
       
於是這些居民就想到把各家的米蒐集起來,然後一起蒸熟,再將它槌打攪和至柔軔不見米粒的模樣,當這「新產品」出現後,居民十分滿意。於是當它在禮完佛後,大夥兒就分食共享,也許其滋味還存有濃濃的稻米甜和香味,於是不久這種米食,在口耳相傳後就成了客家人的最愛了。

 

齊粑.jpg (18295 bytes)
認識客家美食(作法)-相關圖片1鹹菜,就是客家

酸菜,近年又多了一個「甘菜」的新名字。 鹹菜可以刺激人體的胃液分泌,幫助消化,而且使肉品不覺油膩,開胃下飯,所以鹹菜(酸菜)肚片湯、鹹菜(酸菜)肉片湯、鹹菜(酸菜)鴨湯,酸菜豬旺,酸菜炒小魚乾等等,便成了人們嗜食的菜餚